当前位置: 首页 常识

望江南超然台作的写作背景(品读《望江南 超然台作》)

100人浏览   2024-10-02 10:22:38


牧馨山居


望江南·超然台作

宋·苏轼

春未老,

风细柳斜斜。

试上超然台上望,

半壕春水一城花。

烟雨暗千家。


寒食后,

酒醒却咨嗟。

休对故人思故国,

且将新火试新茶。

诗酒趁年华。

1071年王安石变法,苏轼同欧阳修等因反对新法,苏轼35岁被迫离京,到杭州授杭州通判。1074年, 39岁的苏轼调往密州知州。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,现在的山东诸城。1075年八月,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,并由其弟弟苏辙题名“超然”。出自《老子》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之义。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是苏轼42岁在暮春写的。


一蓑烟雨任平生,

也无烟雨也无晴;

小舟从此逝,

江海寄平生;

人间有味是清欢;

此心安处是吾乡;

不识庐山真面目,

只缘身在此山中!

苏轼诗词是无数苏粉的挚爱。诗词书画于一身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,北宋的大文学家、大书法家、大画家,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。一家三重臣,与其父、弟称“三苏”;其诗文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;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其书法与米芾、黄庭坚、蔡襄齐名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《寒食帖》为天下第三行书。苏轼不仅诗词书画等身,一生虽宦海沉浮,却造福四方!

嘉祐二年,苏轼20岁进士及第;24岁欧阳修推荐制科考试获”百年第一”美誉,授大理平事。

1071年王安石变法,因反对新法,35岁被迫离京。在杭州授杭州通判;

1074年,39岁调密州知州;后在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

元丰三年1079年,43岁时,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

1085年,48岁,宋哲宗即位后新党被司马光打压,苏轼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

1094年58岁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、1097年62岁到儋州。

1101年宋徽宗时苏轼66岁获大赦北还,途中于常州病逝。

宋高宗时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。

《 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,望江南是词牌名,超然台是观景、写词的地点。超然台在密州城,现诸城的北边。当年登临超然台可以看到整个密州城的全景。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,虽然享有荣华的生活也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,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。我觉得苏轼是反用其意或更广大其意义。“一切超然物外”!写词应是词人借景抒情,表明心志,豁达超脱的手段。

   词的上片写景,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。春的意像中有春柳、春风、春水、一城春花、烟雨、幽暗千家。由近及远,居高临下,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,满城风光,尽收眼底。春未老,运用拟人手法亲近形象。“暗”字既景色的幽暗,又写出了落魄游子的心境。色彩上的强烈对比,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,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。词作“以乐景衬哀情”,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、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。

   词下片写情,触景生情。“寒食后,酒醒却咨嗟”,寒食,是特殊的节日,纪念、祭奠先祖、故人,人们容易悲从中来。寒食节,在清明前二日,相传为纪念介子推,从这一天起,禁火三天。寒食过后,重新点火,称为“新火”。此处点明“寒食后”,一是说,寒食过后,可以另起“新火”,二是说,寒食过后,正是清明节,应当返乡扫墓。但是,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,思念怀乡之情溢于言表。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”!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总是能另辟蹊径,独树一帜,此时借新火煮新茶来自我排遣,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,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超脱。两个"新"字,有新意、新气象、有新精神。“诗酒趁年华”,更是技高一筹,道高一丈。超然物外,忘却尘世间一切,抓紧时机,借诗酒以自娱自乐,才不辜负这大好“年华”,不辜负这美妙“时光”,正是与开头“春未老”相应合。至此,进入了“超然”的最高境界。这一境界也照应了题目。豪迈与婉约相兼,春日景象和作者情感神情变化相应,更好的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的人生态度。正是超然世外,物我两忘!

"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!"给后人无限的警醒和教诲。珍惜这美好的春日年华吧,向死而生生,向阳而寻,做自己想做的事,爱自己想爱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