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郑县地图位置(陕西:汉中府城)
百年城垣图志
汉中因汉水而得名。公元前451年,楚国在汉江中游的安康设汉中郡。东汉初,郡治迁入本地后仍称汉中,延用至今。洪武三年六月,改称汉中府,南郑县附郭。 南郑区因郑人南奔而得名,南郑置县时间,史无明载。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。东汉张鲁以五斗米道在此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。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(前312年),秦楚丹阳之战,秦夺楚汉中地六百里与秦的南郑地区合并,置汉中郡,治南郑(今汉台区境内)南郑正式置县,为陕西置县最早县之一。
今汉中范围
秦厉共公二十六年(前451年),秦左庶长筑南郑城,南郑地名始著。城址在府城东北二里,即今新桥、二道关一带。 汉代,汉中城郭规模恢弘。“南郑大城(即郭)周四十二里,城内有小城(即城),南凭津流,北结环雉,金镛漆井,皆汉所筑”(《水经注》)。 晋咸康间,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,以为梁州、汉中郡、南郑县治。隋代,西南移二里重新筑城。据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载:“隋炀帝大业(606—617)中,徙郡城于故城西南,临汉水”。 宋嘉定十二年徙今址。 明清两代,大规模修葺汉中府城。据《汉南续修郡志》载,明、清时期对汉中城进行过十次整修。
1921年出版的《续修南郑县志》中的县城池图(今汉中市)
明洪武三年汉中知府费震重修汉中城垣,高三丈(10米),上宽一丈五尺(5米),下宽二丈五尺(8.3米),周长九里三分(4.65公里)。建有四门及城楼,东名朝阳,南名望江,西名振武,北名拱辰。 明武宗正德五年(1510),汉中知府东周以砖砌护城墙,同时,开凿护城河,河宽十丈(33米),深一丈八尺(6米),引山河堰水泾流。
万历二十九年建瑞王府,拓展北墙。明末战乱,瑞王府毁。清代修筑东关土城,民国前即毁。 清嘉庆十七年(公元1812年)陕西巡抚董教增上奏朝廷拨银六万九百五十两修葺汉中城墙,全部砖包城身,并修建炮台、卡房、马道、护城河吊桥、碉楼、城楼等设施,这是汉中城墙最后一次大的修葺。
民国南郑县地图
抗战时期,日军战机轰炸汉中,当地开挖城墙数个缺口,以便民众及时疏散躲避轰炸。1949年后,城墙陆续在城市扩建中拆除。 1950年后逐步拆除主城城墙。目前存民主街与西环路交汇处段、劳动西路段数十米。
汉中卫星图
1903年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来汉中教区传教,拍下的汉中城池南部一段
南怀谦拍下的汉中城池南部一段
1945年汉中西门
1932年弗兰克的爷爷拉着骡车通过汉中北门
1944年冬,汉中城墙外
1945年一美国人在汉中城墙边(西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