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三线之——河南上蔡县战备地下粮仓
“深挖洞、广积粮、不称霸”、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口号,从城市的大街小巷、工厂车间到乡村的田间地头都贴满了这类宣传标语。当时我国周边局势极为严峻,同时面对美、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,很多迹象表明,新一轮的战争随时可能爆发,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1964年毛主席做出了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,三线建设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军事、经济建设,实现了东部工业向西部迁移并建成了战略大后方。
三线建设时期,河南西部山区成为建设重要的地区之一,当时建成了豫西常规兵器生产基地,另外河南还建成了焦枝铁路(河南焦作——湖北枝城),而在驻马店上蔡县城西的战备地下粮仓鲜有人了解,地下粮仓同样诞生于三线时期。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大省,小麦产量占全国很大的份额,民以食为天,无论在和平时期或是战争时期,粮食都是极为重要的物资,1969年3月,中苏珍宝岛冲突后,我国的三线建设进一步加强,1970年国家决定在河南建立战备地下粮仓。
经过近一年的选址,最终将建设地点确定在驻马店上蔡县城西蟾虎寺以东,蔡侯叔度公陵以北,1972年4月破土动工,设计仓容量为6000吨。为了备战和储备需要,整个粮仓建在地下,十分隐蔽,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。地下粮仓整体占地25亩,为砖石结构,一共有16座粮仓,每座粮仓之间有通道相连,内呈喇叭状,顶部设有通风口,通风口另外的功能就是卸粮口,在外部只能看到这些不起眼的卸粮口,敌人根本察觉不到这是一处大型粮仓,必要时加以伪装,更是难以被发现。
粮食的储备要求是很严格的,要控制一定的湿度和温度,而建在地下的粮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下水、毛细水问题,当时采用一毡二油(一层油毡二层冷底子油)作为基层防潮,在防潮层外在刷一层沥青,沥青外贴面砖。经过特殊处理的地下粮仓封闭性很好,外界温度的变化对内部影响较小,非常适合粮食的干燥、低温储藏,可以有效延缓粮食的陈化时间,提升粮食的鲜度和品质,这正是战备所需要的,因为战争环境下,粮食的产量和产能是难以得到保障的,长期、高效的粮食储备非常关键。
1975年8月,驻马店地区经历了一次特大洪水,地下粮仓也在这次洪水中受损,部分粮仓进水,洪水过后经过加固维修,粮仓继续使用。1980年我国结束三线建设,转向全面的经济建设,而战备粮仓因优异的储粮条件继续使用,1983年9月,粮仓所在地区受连日降雨影响,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上升,地面出现鼓包和轻微开裂现象,粮仓管理部门迅速组成抢险施工队,将粮仓的底部整体垫高加固,粮仓还能够勉强使用,考虑到地下水位对粮仓的影响,逐渐对粮仓减少功能,直到1996年才彻底弃用,地下粮仓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上蔡县地下粮仓建于三线建设时期,它的建成反映出我国人民坚不可摧的意志和与敌人抗争的决心。如今地下粮仓成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面向公众开放,在这里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“深挖洞、广积粮”的轰轰烈烈。